在日本梅田(UMEDA)的地下街有著這樣的一個商店,你買不到實體的商品,而是你不知道
自己未來是否需要的"保險"
沒錯!就是保險。
大多數台灣人對於保險的態度都是中性偏向些許的排斥,這些可能來自於長久以來對於
保險概念的誤解,也可能是台灣的保險市場總是用最初級的銷售方式來行銷。
銷售通路的演變過程分別為
1.人員行銷(person-to-person marketing)
這種行銷方式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業務形式的行銷,廠商透過業務員的推廣,達成銷售的契約
明星業務員總是可以達成比同儕還要高的銷售份額。市場上資訊極度不對稱,銷售員不知道
顧客的真實情況,顧客也不瞭解商品的真實價值與完全的規則。這種形式的銷售通常建立在
顧客與銷售員的互信之下,才有可能完成交易契約
市場特徵:
消費者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市場上買賣雙方資訊不對稱,銷售契約的建立通常需要花較長的時間,契約價格通常因人而異。
通路實例:陌生拜訪,社區的小雜貨店。
2.賣場式的行銷
提供一個實體的店面,讓消費者自行到商店選購商品,消費者對於商品有較高的熟悉度,並且也更瞭解自己的購買需求。在量販店或是零售店可以有較多相同類型的選擇(catagory),
消費者可以從中選取最符合自己需求的商品。
市場特徵:
消費者較清楚自己的需求,買賣雙方資訊公開,標準化契約形式與價格,契約建立的時間較短,顧客滿意度相對於人員行銷較低。
通路實例:百貨公司,便利超商
3.虛擬通路行銷(システムが売る system selling)
因為科技的改變,許多商店有了前後店行銷,也就是在網路上建立一個虛擬的社群網頁,透過社群網頁的連結與粉絲的建立,增加商品銷售的數量,或是將粉絲頁的粉絲與虛擬銷售通路建立連結,使之轉為消費者購買商品。
市場特徵:
消費者對於商品有很高的辨別能力,清楚知道自己的購買偏好,資訊完全公開,消費者可以完全得到產品訊息,廠商有清楚的市場區隔,目標,與定位(STP)。
通路實例:yahoo拍賣,facebook粉絲頁
瀏覽了保險市場的網頁之後,發現,他不在像是單純的公司形象網頁,而是接近新型態的
虛擬通路行銷,消費者可以透過直覺簡單的選擇自己的身份,來找出適合自己的商品
並且保險市場也結合了虛擬通路與人員行銷的雙重優點
讓消費者在享受高效率與方便的同時,也有專人提供保險諮詢提昇消費者滿意度。
這樣的銷售方式很像北美知名的網路鞋店Zappos成功的方法
1.提供虛擬通路服務
2.輔以電話專人諮詢服務
目標每日兩千字實在不容易阿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