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經驗行銷來解釋日本的來源國效應之改變 from experience marketing to explain the changing of country of orign

總算找到了可以解釋日本如何在1960年代-1980年代成功扭轉產品負面形象的理論發方法了。

在遙遠的20年之前,日本也和今天的中國一樣,生產的產品普遍被認為廉價與品質低下,但是大家熟知的一些品管故事,不論是toyota汽車的JIT(just-in-time)或是日本人追求細節的龜毛個性。消費者需要扭轉一個商品的形象,絕對不僅僅是品質的提昇就可以解決的。

行銷之中的品質有兩種

1.產品品質
 就是消費者使用商品的時候,對於同樣產品之間最頂級產品的評價,用英文可以更精確的表達(the degree of excellent)。換句話說就是,產品卓越的程度。


2.感受品質(perceived-quality)
 這一個品質就是關於消費者認知到的品質,會被以下五個構面影響。

 a.感覺(sense):也就是人類中的五感,味覺,觸覺,聽覺,視覺,嗅覺
        商品吃起來味道怎麼樣,摸起來質感如何,敲敲打打的聲音好聽嗎,
        看起來是什麼顏色,設計怎麼樣,如果不看商品,只聞味道會有什麼聯想?

 b.情緒(feel):商品的感性訴求,商品連結到著麼樣的一個特徵,溫柔嗎?孤僻嗎?堅強嗎?
       有個性嗎?高貴嗎? 消費者使用之後會產生什麼樣的投射效果,這一部份
       就是商品讓消費者產生的情緒(emotion)

    c.思考(think):透過產品的思考,使得消費者產生投射現象。 這就像人類閱讀一樣,我們            
       閱讀文字,說穿了只是要找一個思考的歸宿,人都喜歡找到一個位置,就是
       離群索居的人也熱於自己被歸類為離群索居的一群人,因此思考模式也是一     
       種分類模式。

    d.行為(act):透過行為的投射對商品產生認同感,就像Ducati堅持參加MotoGP大賽,維繫了
       產品高品質與速度感的形象。

 e.關係(relationship):消費者對於產品的關係,某些熱衷的消費者會在身上刺上自己喜愛的
          產品名稱,也是如今最熱們的群體化(Grouping)概念。


因此,利用關係行銷的概念,消費者逐漸扭轉產品的印象,但是這一步卻不是一步可達的。
從產品的認知(awareness)讓商品在消費者心中建立心佔率(mind share)
到產品的經驗(experience),從以上的五種經驗關聯,讓商品有了正面,且更加進步的
定位(positioning),最終才形成如今日本的品牌。

如果Country of origin也可以看成一種品牌,那麼透過branding的方式來改上國家的概念
也可能是另外一個解釋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