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日本大學生的可支配所得分配

日本的大學生可支配所得分配呈現明顯的右篇分配(Right tail distribution)



平均數是2.61,代表日本的大學生可支配所得(disposable income)約為5~6萬日圓之間(折合台幣約2萬圓左右)根據日本的大麥克320日圓價錢約為台灣為75圓的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經驗行銷來解釋日本的來源國效應之改變 from experience marketing to explain the changing of country of orign

總算找到了可以解釋日本如何在1960年代-1980年代成功扭轉產品負面形象的理論發方法了。

在遙遠的20年之前,日本也和今天的中國一樣,生產的產品普遍被認為廉價與品質低下,但是大家熟知的一些品管故事,不論是toyota汽車的JIT(just-in-time)或是日本人追求細節的龜毛個性。消費者需要扭轉一個商品的形象,絕對不僅僅是品質的提昇就可以解決的。

行銷之中的品質有兩種

1.產品品質
 就是消費者使用商品的時候,對於同樣產品之間最頂級產品的評價,用英文可以更精確的表達(the degree of excellent)。換句話說就是,產品卓越的程度。


2.感受品質(perceived-quality)
 這一個品質就是關於消費者認知到的品質,會被以下五個構面影響。

 a.感覺(sense):也就是人類中的五感,味覺,觸覺,聽覺,視覺,嗅覺
        商品吃起來味道怎麼樣,摸起來質感如何,敲敲打打的聲音好聽嗎,
        看起來是什麼顏色,設計怎麼樣,如果不看商品,只聞味道會有什麼聯想?

 b.情緒(feel):商品的感性訴求,商品連結到著麼樣的一個特徵,溫柔嗎?孤僻嗎?堅強嗎?
       有個性嗎?高貴嗎? 消費者使用之後會產生什麼樣的投射效果,這一部份
       就是商品讓消費者產生的情緒(emotion)

    c.思考(think):透過產品的思考,使得消費者產生投射現象。 這就像人類閱讀一樣,我們            
       閱讀文字,說穿了只是要找一個思考的歸宿,人都喜歡找到一個位置,就是
       離群索居的人也熱於自己被歸類為離群索居的一群人,因此思考模式也是一     
       種分類模式。

    d.行為(act):透過行為的投射對商品產生認同感,就像Ducati堅持參加MotoGP大賽,維繫了
       產品高品質與速度感的形象。

 e.關係(relationship):消費者對於產品的關係,某些熱衷的消費者會在身上刺上自己喜愛的
          產品名稱,也是如今最熱們的群體化(Grouping)概念。


因此,利用關係行銷的概念,消費者逐漸扭轉產品的印象,但是這一步卻不是一步可達的。
從產品的認知(awareness)讓商品在消費者心中建立心佔率(mind share)
到產品的經驗(experience),從以上的五種經驗關聯,讓商品有了正面,且更加進步的
定位(positioning),最終才形成如今日本的品牌。

如果Country of origin也可以看成一種品牌,那麼透過branding的方式來改上國家的概念
也可能是另外一個解釋方法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從兩樣產品包狀來探討,大眾行銷與關係行銷的區別 discussing mass marketing and relationship marketing from two packaging design.


 消費者在決定一個購買行動的時候,若是沒辦法從品牌來做選擇,那麼只好直觀的從有限
的資訊中來做購買決定,其中,產品包裝就是少數可以展握的方式,一個創新或是注目的產品設計

可以勾起消費者對於產品的好奇心,就算消費者沒有品牌的任何瞭解與認知,也會產生
"咦,這個東西好像很有趣耶"的想法.

上面這個汽水就打出了這樣一個詭異的包裝方式,怎麼說詭異呢!?

有別以往日系商品的簡約設計,大膽的利用普普風,並且使用了一個簡單的產品標語加強印象

"未知的口味"
來勾起消費者的好奇心.



這些餅乾也很厲害,也是利用包裝使得消費者對於產品的印象加分.
這是只能在寶塚Takarazuka買到的特色餅乾,阪急寶塚站以寶塚歌劇院聞名

把演員的照片印在包裝上面,可能會刺激剛看完戲的消費者產生購買誘因!
"阿,剛剛Saki好夢幻阿,好想要永遠跟他在一起"於是就衝動買下了這樣的餅乾當作包裝

當然內容不知道好不好吃,有些消費者只因為包裝好看,吸引人就產生購買行動也大有人在.

這樣一個大的的包裝設計姑且不論能否在三個月後成為千分之三的生存者,但是卻也成功吸引
了Eric購買了這樣的飲料,味道呢,就像他的文案所說"未知的味道阿!!!"

日本隨處可見的自動販賣通路使得每個月都有許多商品上市,我想他們也是抱著短打的企圖
若能僥倖跑上一壘,也是一種幸運.畢竟要做出一種新的口味的飲料實在太容易

但是消費者的偏好又太難以捉摸



相反的,寶塚這種包裝針對性就強多了,擺明了就是要吸引戲劇愛好者或是粉絲的購買
有了更明確的消費者區隔,才可以創造更多的利潤阿!

並且也才可能生存的更久遠.

以上兩個包裝案例可以用來說明
大眾行銷(mass marketing)與關係行銷(relationship marketing)的不同

大眾行銷                       關係行銷

交易導向                        關係導向
總數量                            價值創造
大量生產                        大量客製化
假設需求                        真實需求
            容易被取代                    消費者願意持續保有
獨立的接觸                    整合性的接觸
非個人的溝通                個人化的溝通
遙遠的                            親切的

寶塚的餅乾就清楚的知道自己與消費者的關係,雖然也是大量製造,但是卻是製造出消費者
專屬的產品,買一個購買餅乾的消費者都有誘因把餅乾盒保存更長的時間,而不像未知的汽水

雖然有趣,但是卻少了收藏的價值

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寶塚大劇院 takaratsuka grand theater


阪急鐵路當初在新建津今線的時候在終點站寶塚蓋了一個大劇院,一個完全由女生組成的劇團.

在日本的行銷名詞叫做;集客力。

也就是提供消費者誘因前去使用商品或服務。

寶塚也是一個適合散步的城市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手塚治虫博物館


在寶塚的手塚治虫博物館 地址:
宝塚市立 手塚治虫記念館
〒665-0844 兵庫県宝塚市武庫川町7-65TEL0797(81)2970


其實也只是為了讓小時候的記憶有可以更替的印象,有個朋友告訴我人生要逛超過100個博物館跟美術館,我想,雖然沒有認真算過,但是正在朝這個數字漸漸靠近當中吧。也並不是要收集那些無謂的美術館章,只是真的逛美術館可以學到一些什麼東西。


這樣的博物館就跟之前的拉麵博物館一樣都是結合消費者的印像與使用經驗,進而產生的不同的評價,最終形成一個品牌印象。

當然,漫畫也是一種品牌,帶給人不同的觀感,每一個觀看人都有自己喜歡漫畫的理由。
這也就是品牌之中的概念:"品牌是你帶給消費者的觀感,而你定義的觀感"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解決國際行銷的問題:來源國效應 Solutions for country of origin




說到皮革會想到哪裡?說到香水會想到哪裡?說道大象會想到哪裡?說到起雲劑會想到哪裡?
每個國家都有各自擅長的產業,義大利的皮革,法國的香水,泰國的大象,最近台灣很夯的起雲劑!都讓品牌的國際化面臨了一個關鍵性的因素:來源國效應(country of origin)

來源國效應有正面,也有負面的影響。

就像日本的川久保玲(かわくぼれい)把自己的品牌取了一個法國的名字Comme des Garçons 最簡單也是最聰明的辦法避免了來源國效應的影響。畢竟,說到時尚總是脫離不了巴黎與米蘭。 亞洲國家的產品長久以來給人的印象總是:價格低廉,品質低下。

因此,如果消費者對於一個品牌沒有第一層的認知(awareness)消費者只能從有限的資訊來做購買決策。因此產品的產地,包裝,設計。等等實體的資訊變成為消費者做決策的第一考量。

之前文章有提過消費者做決策的時候總是考量兩種原因
1.實體資訊情報
2.虛擬資訊情報

而來源國效應直接影響了產品的實體資訊情報。

當然,消費者聰明,行銷人員也精明。

因此,行銷人員針對來源國效應找出了幾個解決的方法
1.找無負面相關的原料供應國
如果是出口品,那麼就找一個對於產品沒有負面印象的生產國。
例如:蘋果的iphone總是找台灣代工製造零組件,最後在印上蘋果標籤
或是義大利illy咖啡的咖啡豆都是來自於第三世界的國家,雖然說這些國家一般的印
像是貧窮與落後,但是並不會影響咖啡豆的品質印象。

2.遠離自己的母國
在包裝上,盡可能的把自己的母國名稱"藏"起來。雖然有點欺騙消費者的嫌疑,但是也
使得消費者減少一個考慮的不確定因素,降低危險感受度(perceived-risk)

3.選一個對於產品有正面相關的命名
如果是服裝品牌就選一個義大利的名字,如果是汽車品牌,就取一個西洋名字。

亞洲國家普遍的悲劇就是無法脫離來源國效應的影響。唯一成功擺脫這個影響的只有日本,
但是日本也花了20年才改變品質低劣的普遍印象。要改變來源國效應,除了從品質本身提昇起,我想更重要的是國家印象的普遍提昇。

台灣的消費者總是認為歐美國家先進繁榮,人民素質優良。
這是國家整體印象的提昇,我想更重要的應該是政治與經濟狀況的改善,人民所得的增加,
別的國家對於本國的印象也會改觀。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神奇的利用韓戰與越戰使經濟快速復甦。在七年之間,日本的GDP增加了一倍。如今,日本的人均所得高居亞洲第一。

這樣的經濟數據當然其他國家也會得知,間接影響了外國人民對於日本的感受。
當1970年代,日本在泡沫經濟來臨之前,日本經濟達到最高峰,世界吹起一陣日本風潮

像是:30年前最著名的一本書Japan number one 
  
如今歐美國家談起日本總是會說到:
阿!相機很棒。
電視機好厲害。
汽車好便宜。

品質優良,日本人有錢等等的印象。

日本其實也花了很長一段的時間才達到這一個目標。

國際品牌與全球品牌的區別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ternational brand and global brand

國際品牌與全球品牌有一個簡單的區別方法

只要看全世界能否找到同樣的產品或服務就可以判斷。

例如:Coca-Cola跟McDonald's在全世界都可以找到同樣的商品或服務,
並且消費者對於產品認知也都相同。

賣當勞使用相同的品策略:提供消費者合理價格的餐點,並且提供快樂。

也就是說,全球品牌(global brand)在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遵守相同的品牌個性,品牌價
值,品牌定位。雖然每一個國家使用的行銷策略或是溝通策略不盡相同但是品牌的核心價值不會因為國家的不同而改變。

因此,當決定把一個品牌走向全球化的時候,必須從他的名稱開始思考,以及提供怎樣的產品或是服務。為了達到這樣的條件,必須針對全球的目標消費者定位出區隔。

而國際品牌(international brand)就跟國際品牌不一樣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UNIQLO在日本定位為平價的服裝品牌。
但是到了台灣,卻變成潮流的代名詞,當然這個例子不是非常完美,
畢竟大家都熟知,UNIQLO請了世界知名設計師設計衣服,UNIQLO再將他量產販售,
因此在日本也不能不說U牌不潮流,但是相比其他日本豐富的選擇,潮流的話題性就不如
在台灣的熱門。

當然品牌的國際化跟全球化各有優缺點

品牌的全球化可以

1.省下龐大的行銷預算
就像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economic of scale),當產量夠多的時候,單位成本就會下降,制定一個相同的廣告計畫或是行銷計畫,在全球執行,就可以使成本壓低許多。

2.產品開發預算
只要專注在相對較少的R&D之中,認真開發幾樣場品,不需要隨著其他國家的政治經濟或是消費者習慣的變化而開發新的產品。例如:在日本,掀蓋型手機總是不退流行,但是iphone卻能成功打入市場,而不像日本當地手機廠商必須不斷開發出新的顏色搭配或是造型。

3.包裝費用
全球統一的包裝。

4.相關的行銷預算


品牌當地化的好處是

1.可以更靈活的針對當地消費者制定行銷計畫


但是亞洲品牌在面臨國際化或是全球化的時候總不免會遇見一個問題,
也就是行銷學中著名的來源國效應(country of origin)

下一篇持續探討這個問題。